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科学研究 >> 正文

南京:紧抓青奥机遇 加快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

[发表时间]:2013-04-05     [浏览次数]:
 今年8月,南京将举办亚青会;明年8月还将举办青奥会。南京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“办青奥、建城市、惠民生”的有机统一,提出大力推进体育生活化,让体育成为广大市民文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让体育成为南京城市发展的一大亮点,尤其注重把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到全新的高度。
  市委、市政府提出要把南京打造成为“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的活力之城”,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建设指标,其中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、城市社区“10分钟体育健身圈”覆盖率、体育产业占GDP比重三项指标被纳入到《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和监测考核体系》中,并把年度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和部门。此外,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相关重点指标还被纳入到全市文化建设、幸福都市建设等指标体系中,同步推进,同步考核,同步验收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再仅仅是体育部门的工作,而是各区、部门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事情。
  近两年来以及未来一个时期,我市重点立足于体育设施完善、体育组织、体育健身指导服务、体育活动开展、体育信息化、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、体育权益保障等七大领域,分类有序、全面加快、持续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。
  加快完善全民健身设施。进一步完善市、区、街道(乡镇)、居委会(村委会)“四级”体育设施框架,截至2012年底,全市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1.93平方米,城市社区“10分钟体育健身圈”覆盖率已达54.5%,全市共有410个社区达标;全市建有1个全民健身中心,11个区共建有13个区级体育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,在建1个区级体育中心和1个市级体育中心;此外,还建成了4000个晨晚练健身点、1768个社区全民健身工程(点)、100个街(镇)体育活动中心、752个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、2301个较大自然村小篮球架,实现了城乡社区全民健身一般性设施的全覆盖。此外,每年还有计划地新增和改造全民健身器材约300套,探索街道与第三方合作管理全民健身设施新模式,不断加强长效管理。
  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健身事业,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多次专题调研全民健身设施建设,尤其是体育设施稀缺的地区。今年初,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“启动100条林荫大道提升、100公里绿色步道建设,推进慢行系统、自行车道、小游园等绿道建设”。整个城市规划建设更加突出绿色、环保、低碳,体育设施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。
  不断健全体育健身组织网络体系。加强各行各业和各级各类体育协会、体育俱乐部、晨晚练健身点、健身气功站点等建设与管理。努力让青少年享有校园阳光体育,去年评定了126所阳光体育学校;让老年人体育有人管,全市共成立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1506个;让社区居民和企业职工有体育俱乐部,全市成立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703个、职工体育俱乐部103个。
  努力扩大体育健身指导规模,提高服务水平。培养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18805人(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),每天在全市约4000个晨晚练健身点为市民服务;每周两次组织免费健身气功公开教学,直接参加培训的市民已累计达7.3万人次;为全市社区、企事业单位培训了400名第九套广播体操领操员。建立了市区两级体质监测机构,每年免费为3万多市民进行体质测试。此外,加快推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资格认证制度,规范体育市场服务。
  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常态化广泛开展。广泛开展以青奥为主题的“百万市民健身工程”和“农民体育幸福工程”,从新年第一天开始,市区两级体育部门全年组织1000多项次群众体育活动,参与市民达100多万人次。去年还圆满举办了南京市第二十届运动会,开幕式改革创新,受到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领导的关注和高度评价。此外,举办十多项国际赛事和一系列国内比赛,丰富了市民生活。
  适时推进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。适应时代发展要求,加快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化,以南京体育网站为主阵地,对网站进行升级改版,更加突出体育公共服务,建设了城市社区“10分钟体育健身圈”电子地图,开设了网上健身课堂,拍摄免费的健身气功网络教学视频,在线推荐优秀的全民健身教练、健身团队等,完善政务公开和网上办事功能,极大地方便了市民查询体育公共服务信息。南京体育网站在全市政府网站综合评比中位列第6名,进入先进行列。
  大力推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。顺应江北地区广大市民缺乏全民健身设施的呼声,在江北地区加快建设占地1500多亩的青奥体育公园,同时开工建设了包含区级体育中心在内的浦口区市民中心。为全市统筹建设的四大保障房片区配建100套全民健身器材。帮扶弱势群体参加体育活动,实施关爱困难家庭青少年的“绿动计划”公益活动;与市老龄委共同制定出台《关于全市公共体育健身场所优待老年人的意见》,部分市属体育场馆对60岁以上老人免费或优惠开放。
  认真做好体育权益保护工作。当前,致力于满足广大市民健身需求的市场化体育服务发展迅速,由于涉及面广、量大,已经具备了公共产品的性质,为了更好地保障市民合法健身权益,我们成立了体育健身市场监督管理办公室,每年会同公安、卫生、安监、工商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检查,认真做好健身市场监管工作。
XML 地图